巍峨壮丽的长白山西麓,有一个以森林旅游城著称的林区小镇,那便是吉林森工集团松江河林业局所在地、我的美丽家乡——松江河镇。虽说是小镇,其实一点都不小。随着近十年的不断开发和建设,目前已是一个拥有约10万人口的重镇了。 金秋的一天,我与同村的发小回到家乡度假。家乡的山峦是多姿多彩的,远远望去,犹如一幅刚落笔绘就的绚丽山水画卷,虽然每年这一时节都在演绎,但亲切感油然而生。那满目的红橙黄绿,五彩海浪般冲击你的视线,感觉被斑斓的“海水”湮没了,一起湮没的,还有城市的喧嚣、拥堵和浮华。 那些不断被岁月冲刷的脚印,仍然留在了大山里,无法消除,依然清晰可见。我想,漂泊的心与家乡的情感是难以割舍的,即使城市再好、离家乡再远。 不经意间,“五彩画卷”和“绵绵思绪”被轰鸣的建筑机械声替代,但见家乡的街路人车交织、川流不息,鳞次栉比的崭新楼房矗满城区。 同村发小是以营参为主业的本地人,一路上他都在滔滔不绝地赞美这块土地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长白山机场早已建成通航,现在几个小时就能进京、入省和游山东;营松高速公路也修到了靖宇,家乡与全国的距离缩短了;高品质的万达欧洲小镇正式投入运营,具有国际水准的滑雪场和高尔夫球场已经建成,高层次的果松村和松山村整体迁移再建项目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虽然这些事情我已知晓,但我还是不厌其烦听他喋喋不休地讲。 我知道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吉林森工实施国际森林旅游城战略带来的,带来了大项目的落户,带来了林区经济的增长,带来了生活条件的改善,让过去的“山里人”走出了生活近半个世纪的深山,住进了宽敞明亮、集中取暖的林业新村,享受着原本“城里人”才有的都市生活。“家乡的变化真是今非昔比啊”,我不由自主的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少有的激动与慨叹。 “难道没想过走出林区到外面择业发展吗。”我很认真地问道。他说:“人就像一棵树,在这块土壤里生长了几十年,已经完全适应了周边的环境,干嘛再移栽别处呢”。是啊,他毕竟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差不多三十年。三十年,对一个人的改变可能是颠覆性的,不仅是生活态度和各种习惯,更有心底里拉扯不开的精神依赖,彼此相互缠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相伴,这些既有时间的浸蚀,也有一个地域自然文化的魅力吸引。看来,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正所谓“故土难离”,况且又赶上了家乡旅游开发的大好发展机遇,他没有走出大山、走出家乡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大开发带来了当地GDP的高速增长,也让林区人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很多普通家庭拥有私家车和几套楼房已不是新鲜事。 然而一时间蜂拥而至的人流与车流也使得原本狭窄的市政道路更加拥堵不堪,成为这个小镇的另一道不多见 “风景”。旅游开发自然离不开林地,眼看着用钢筋水泥堆砌而成的建筑物不断占用着林地,作为曾经在这块土地工作生活二十多年的我,也只能用一种民间的方式表达出对生态环境的忧虑。望着远处一块刚被占用的林地,顿生忧郁之情,林地在此已经成为稀缺资源。 其实,有些美是不可复制的,就像我们曾经喜爱的松花江小龙虾和细鳞鱼一样,即便是有人想出千元买一斤,可惜已经没人能捕到了。这就是生态的残酷,你对它的摄取如果超过了限度,那么,自然对你的惩戒也应该毫不留情。因此,大开发带来的社会烦躁与传统的意识形态和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冲突,应当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关注。值得欣慰的是,早已把“为国效力、为民造福”作为核心价值观和把“忠诚做人、和谐创业 、奉献绿色 、造福人间”作为集团精神的吉林森工正担当呵护这方青山绿水的重任,不断地改善着生态环境,家乡的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在双增长。 车沿着乡村公路缓缓前行。一片片正在被农民收割的庄稼,一辆辆满载着喜悦而归的农用车,还有那被秋风拂过的片片树叶……都成为我们赞叹和延伸的话题。这些景致,回到二十年前看,再普通不过了,因为离得太远,分别得太久,这种视觉感受迥然不同。我想,我体会到的,是一个守望者无法解读的远足之后的情绪,是渴望回归和融入的心理期盼,也是得而复失的喜悦与感慨。 周边的农村与小镇密不可分、相融共生。如今农村人的生活变化也很大,最主要是观念上的变化。许多年轻人为了子女上学在镇里买了楼房,种田之余,进城打工,守着自己的土地,过着城乡两栖的日子。这种生活状态在各地很普遍,但是,这里的村民似乎比别处更有理由,因为转过几个弯就进了城里,回到乡村,又能享受一份城里没有的清静。 几簇瓜秧攀爬在屋后,没有了夏日的生机盎然,虽然藤叶已枯黄,但大小不一几个面瓜自然洒脱地垂钓着,诉说着青涩、成熟的故事。 品味着久违的农家风情,少了城市的奢华和雕琢,多了乡村自然的朴实和纯真;少了城市的紧张和纷杂,多了乡村的轻松和质朴。眺望远处深邃的大北山(我取名为元宝山),一时竟模糊了时序,穿越到儿时的年代,仿佛听见母亲呼唤迷恋山野的孩子。那时,我还很小,正像山上那棵风中摇曳的小树…… |